人物简介
莫言,原名管谟业,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,祖籍山东高密,“寻根文学”作家,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。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《春夜雨霏霏》,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《蛙》荣获茅盾文学奖。其文学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、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,因此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据不完全统计,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。
人物经历
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“闲书”,包括《封神演义》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儒林外史》《青春之歌》《破晓记》《三家巷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等等。
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,他甚至看《新华字典》,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。后来,莫言靠着《中国通史简编》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,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。
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,历任班长、保密员、图书管理员、教员、干事等职。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,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,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。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,包括黑格尔的《逻辑学》、马克思的《资本论》等。
1982年,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,部队恢复授衔时,莫言被授予上尉军衔,后被提为少校,为副师职干部。
1983年5月,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。
1984年秋,莫言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。
1986年,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。
1988年秋,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。
1991年,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。
主要成就
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《春夜雨霏霏》,成为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。
1984年在《中国作家》杂志发表《透明的红萝卜》而一举成名。
1988年秋,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《酒国》,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、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。
1992年,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《爆炸》在美国出版,获得高度认可和称赞。
2000年,莫言凭借《酒国》获得法国儒尔•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。
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《蛙》荣获茅盾文学奖。
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